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疫情之下中国博物馆探索发展之路——以故宫博物馆为例

时间:2021-04-21 15:30来源:文化产业导刊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3期

     《疫情之下中国博物馆探索发展之路——以故宫博物馆为例》


       作者:潘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2020 年春节前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以线下聚集为主的文化产业受创严重。作为文化产业中兼具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功能的博物馆文化产业也遭到了一定的冲击,其文化传播功能受到削弱, 经济盈利遭到冲击,科学研究也受到限制。但可喜的是,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依托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的双引擎,搭建场域,融合技术,激活文创,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业的文化消费,而且安抚了人民心灵,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博物馆 ; 疫情冲击 ; 数字技术 ; 文化创意

  2020 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蔓延,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并充分认识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限制客流、延期复工等。政府的严格防控,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也为国际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延期复工复产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博物馆业,作为依靠实地到访和现场体验来激发游客的感官审美并使其增长历史人文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文化产业,在疫情期间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困境,如何探索博物馆业的新发展?如何迎来文化产业新的春天?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多方探索,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努力开创线上数字经济的新业态, 激活产业经济。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博物馆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向,把握机遇, 迎来文化产业崭新的春天。
 
  一、疫情对博物馆业的冲击
 
  “博物馆文化产业是以博物馆为载体,汇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物质、精神财富的一种集合性产业,是关于博物馆文化与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组织总称。” 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多项内容, 在文化、经济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突如其来的疫情, 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一)文化传播功能遭到削弱
 
  博物馆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立于 1925 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之上,其建筑本身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更不用说它馆藏的 180 多万件文物。这些都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所孕育的博大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精神文明。传统视野下的博物馆是依靠实地到访和现场体验来激发游客的感官审美并使其增长历史人文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家长们更希冀利用周末、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上孩子走进博物馆,去实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去亲身体悟文化的悠久,以期给孩子留有更多更深刻的文化印记。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阻断了人们与历史、与文化的会面, 使得原本行程满满的春节假期在刹那间使人有一些百无聊赖之感。人们“寸步难行”,博物馆文化产业也几近停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博物院文化产业的发展。
 
疫情之下中国博物馆探索发展之路——以故宫博物馆为例
 
  (二)经济收入遭受严重冲击
 
  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博物馆一般都是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少数博物馆收取门票也是因为维护和修缮文物所需经费。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衍生也为博物馆的经济发展开足了马力,使得博物馆走出单纯的文物保护模式,进入市场。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衍生激活了中国古老而博大的文化,故宫 IP 以“年轻态的传播理念,使古老的文化迅速融入大众文化” ,让文物“走出” 博物馆,进入千家万户。疫情来临, 政府出台了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限制出行、推迟复工复产,这使得我国的旅游业遭受了剧烈的打击。没有客流量就难以创造 GDP,文旅行业受限于这样的经济模式,举步维艰。而博物馆文化产业作为文旅行业的一员,也不能幸免。据统计,受疫情影响,全球 8 万5 千多座博物馆已经关闭,占总数的90%;据预测,全球 13% 的博物馆可能无法再重新开放,这也将导致文化领域的大规模失业。 在我国,由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境外游客仍然无法进入中国。故宫博物院于 2020 年 1 月25 日(正月初一)起闭馆,一直到 5月 1 日才开馆,且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严格限制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人流量。为减少人员流动性推迟了复工复产时间,因此线上文创的销售也受到强烈冲击。
 
  (三)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受到限制
 
  博物馆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一些博物馆的展品搭乘着现代社会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不仅加强了中国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交流, 更是为国际文化的大花园增添了色彩; 国内各个博物馆之间的交流,科研团队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为文物保护贡献了学术力量和实践经验。疫情之下, 博物馆之间的线下交流受到限制,为减少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博物馆的科研团队也无法外出进行实地的考察。故宫博物院直到 5 月份才逐渐恢复外出的实地考察,专家团队一行去到敦煌莫高窟进行文物保护的考察和交流。此外,开馆后,针对博物馆空间相对封闭、人流聚集、人与文物共存等特点,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既要关注人,也要顾及物”?博物馆内每日的消杀工作也给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二、疫情之下博物馆业的新发展
 
  疫情期间,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下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搭乘现代传媒,开辟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新的社会现实中,文化产业更加重视“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的结合,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全方位参与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建设中。博物馆文化产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数字技术打破时空,使人随时随地都可“云游”盛会;社交媒介增强互动,增添趣味性,吸引人们参与其中;虚拟现实,使人“身临其境”, 从而获得沉浸式体验。
 
  (一)打破时空,“云游”故宫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在无形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千万里的距离可以借助网络瞬间拉近,12 个小时的时差可以消匿于网络的磁场,科技与文化共舞,打造不一样的线上博物馆。疫情期间,民众无法聚集,人们的出行受限,但视野却变得更加开阔。故宫博物院借助现代技术,充分利用“V 故宫”“全景故宫”等APP,对故宫场景和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 同时在故宫官网开设“云游故宫”系列导引,让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看文物”“看古建”“看展览”“看期刊”“看视频”“看漫画”,在疫情期间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充盈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搭建场域,增强互动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体现了个体存在的本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就是社交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人在社会中的交往行为,是满足社交需求的前提。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正是社会互动活动中高度的相互关注与彼此的情感连带,为互动成员提供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更有信心、有热情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允许的活动。 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动交流的场域,来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增强信念。故宫博物院于 2020 年 5 月18 日国际博物馆日通过快手、抖音、百度 APP 等直播平台,联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举办了“重启的故宫 ? 夏日的幽静”直播活动。通过搭建直播平台,给人民提供了一个既可以云游故宫又可以互动交流的信息场域。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抚慰了人民的心灵,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培植了人民的信心。由此,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博物馆承担起了“安抚人心、科普知识、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
 
  (三)技术融合,激活文创
 
  约翰 · 霍金斯曾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表示:“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彻底颠覆了原创物和复制物之间的阶层式主仆关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创意经济的崛起,“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正是当代文化产业的双核。文创产品层出不穷,技术参与了文创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在消费社会中如何激活文创产品,促进文化消费,也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业态,就是沉浸式消费。“沉浸式消费是一种为用户提供生理及心理双重沉浸式文化体验服务的消费模式。” 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馆更加注重多种数字技术的叠加和融合发展,以增强人们的沉浸式体验。如综合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 VR、AR 和 MR 技术的互联网实现,增加用户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为文创产业带来多元感知。运用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对海量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文本资源进行语义理解和信息抽取,带动 “人工智能 +”的文创内容生产,降低数字文创产业生产成本,提升数字文创产业效率和质量。
 
疫情之下中国博物馆探索发展之路——以故宫博物馆为例
 
  三、对博物馆业的再思考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蔓延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也给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经济、文化、科研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相比于 2003 年的“非典”时期,当下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科技发达,文化繁荣,通过对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院探索的新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窥见未来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新的春天。数字化技术在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文物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疫情过后,随着 5G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的双轮驱动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疫情之后,博物馆应该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增添文创产品的更多层次、更多维度,深挖文化底蕴,激活文化市场,促进自身发展,发挥好文化传承、教育研究等智能。可以说,探索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单霁翔 . 甲午集 [M]. 北京 : 故宫出版社 ,2015.
  [2][ 美 ] 兰德尔 ·柯林斯 .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 , 王鹏译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9.
  [3][ 英 ] 约翰 · 霍金斯 . 创意经济 : 如何点石成金 [M]. 洪庆福 , 孙薇薇 , 刘茂玲译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4] 李博雅 . 创新理念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J]. 乾陵文化研究 ,2019(01)。
  [5] 曾昕 . 博物馆经济视域下的年轻态传播——以故宫 IP 为例 [J]. 价值理论与实践 ,2019(8)。
       [6] 赵瑞廷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关于博物馆使用消毒剂的思考 [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4)
       [7] 高震 , 李杨 , 李思 . 疫情期间文化信仰的探寻之路——“互联网 +”时代山东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进程 [J]. 人文天下 ,2020(4)。
       [8] 李 凤 亮 , 单 羽 . 数 字 创 意 时 代 文 化消费的未来 [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6)。
       [9] 参见外研网 ,2020 博物馆产业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OL].http://www.chinairn.com/hyzx/20200520/0910004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