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中国草编工艺品之乡”青岛平度市新河草编产业发展探究

时间:2020-06-24 16:20来源:文化产业导刊编辑:王睿璇 ,万延滨

       《文化产业导刊》2019第3期

  《“中国草编工艺品之乡”青岛平度市新河草编产业发展探究》

        作者:王睿璇  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山东省非遗协会理事
              万延滨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青岛平度市新河镇地处平度西北角、青岛最北端,位于进出胶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新河镇历史悠久,不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西汉古墓群等历史遗迹,而且还是全国重点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平度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平度市新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度草编技艺,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链,草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生活激情和活力,2019年6月3日,“指间大象——山东平度新河草编非遗技艺展”在北京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现场举办指间大象品牌发布会,并向全球招募品牌运营商,笔者有幸应邀参观了这次展览。“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平度草编非遗展现场的一副对联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也激发了笔者探究平度新河草编非遗项目的兴趣。
 
  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山东地区就已经存在草编技艺了。青岛平度的草编,据史料记载已有300余年历史。当时平度的先人们就开始用当地盛产的麦秸草、玉米皮、柳条、蒲草、琅琊草、马拌草编、三棱草、稻草、胡麻、山箭草(又称油草)等为原料,编造用于生活的器类如篓子、筐子、盒子、盘子、箱子、茶垫、坐垫、扇子、草帽、蓑衣、草席、草鞋等,平度草编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亦称草帽辫)、平编、绞编、花编、扣编(套扣、链子扣、十字扣、粽子扣、梅花扣等 )、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在生产发展中,工艺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对设计、染色、薰蒸、成型 等工艺流程,不断创造新工艺,产品设计奇巧,式样精美,图案悦目,既朴素又高雅,既有胶东传统艺术特色,又蕴西方艺术审美之风味。
 

 
  明末清初,在平度新河一带以草 帽为主的草编工艺品生产,就形成了 以龙湾姜家村为中心的销售集市,龙 湾姜家村等周边村庄也被称为“帽庄”。1858 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帝国主义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胶 东一带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正是在 这样的状况下,洋商利用农村廉价劳 动力和新河一带草编工艺资源,在平度和莱州一带设立草辫庄,专营出口。据《续平度县志·民社志》(卷十) 载:“清咸(丰)同(治)后,由掖(县)之沙河传来,逐以盛行。”至民国二十五年(1937 年),平度“西乡新河附近,又有设庄倡织(制)台湾草帽者。草由海舶运来,分布各村,近妇女学织(制)。人可织(制)帽二,青年妇女竞习之。帽则造成后运贩西洋诸国,其值颇昂。”(《续平度县志》)“草帽辫”与胶东民间草编、蒲编、麻编、柳编等手工技艺相融合,发展为独具平度特色的平度草制工艺品业,民间妇女操之不辍,“间有缉辫者,只供本地织(制)草帽之用。”(《续平度县志》)
 

 
  新中国成立后,草制工艺品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当地农民休闲时的必需手艺,休闲时节平度的农家妇女几乎都三五成群在炕头忙碌着,玉米皮、苇草、麦草在她们的手指间上下穿梭翻转,转眼间,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呈现在眼前。2000年以来,平度市政府规划出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工艺品产业园区,使工艺品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草编产品发展到七大系列近万个品种。草编工艺品产业被列入山东省十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全镇工艺品产业进入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崭新阶段。2007年,平度草编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新河“百年编艺小镇”被青岛市列入特色小镇。2018年,新河镇成功入选山东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在此基础上,平度市依托“草编企业规模大,产业发展劲头强,农创氛围浓”的新格局优势,聚集产业资源,研究创新举措,提升草编产品内涵与价值,着力打造“指间大象”草编生态非遗文化脱贫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打造“草编就业工坊”新模式。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新河镇依托工艺品协会研究制定了“草编就业工坊”新模式,即“基地连企业、 企业连村庄、村庄连农户和公司+加工点+农户”的新模式,转化为农民“不出门不出院,炕头上看着电视轻松把钱赚”的脱贫致富好项目。二是实行贫困户结对帮扶。组织全镇龙头企业能人带领技术人员进村,到贫困户家传授编织技艺,在家中加工工艺品赚加工费得实惠。2016年,发动龙头企业与110余户贫困户结成对子,采取优先招聘安排贫困户成员到公司打工,或将手工加工活送到贫困户家中,全力打造“草编就业工坊”。三 是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通过草编产业,不但让贫困户可以通过加工,赚取加工费,而且企业通过扣除成本的方式把利润让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借力“草编就业工坊”的建设,新河镇房家、埠后、陈埠李家、城子西四个村庄作为青岛市确定的经济薄弱村,截止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24户1022人全部脱贫。
 

 
  目前平度市政府正在加大对该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倾力打造“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新河草编越来越体现出它独特的优势:
 
  一是传统优势——“历史久远”。新河草编据现存史料考证已有300多年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新河草编技艺得到不断的延伸和发展,草编产品由原来单一品种发展到草、柳、木制、机绣、机钉等,已经培育出用玉米皮、麦秸草等几十种天然材料及人工新材料编制的近万个品种的草编工艺品。
 
  二是品牌优势——“全国之最”。新河草编以非遗提升草编产品内涵,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相结合。2018年注册“指间大象”商标,走品牌化运作之路,提升新河草编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开拓国内中高端市场,招募全球合作运营商共同培育“指间大象”草编生态文化品牌商标,把更多利润转让草编企业,让更多红利惠及当地百姓。农民创业者愈加注重发明创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目前全镇草编行业申请专利10多项,部分骨干企业也完成了文化元素产品的国际标准注册。2018年,加工产品产值达24亿元,机钉针设备1200多套,吸纳从业人员2.1万余人,龙头企业投放加工点达800多个,新河镇已具有“草编工艺品生产加工总量全国最大、机钉针数量全国最多、从业人员总量和比重全国最大”三个全国之最,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有“工艺品之乡”美誉。
 

 
  三是主体优势——“惠及面宽”。“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草编加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男女老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这一炕头经济实现就地转移。草编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新河大多数的妇女参与其中,特别是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新河草编产业还带动了莱州、昌邑等地的一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据估算,仅外市及周边地区参与草编业的劳动力就有3000多人。近年来,新河镇草编加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对外加工区域日益扩张,就业吸纳用工量逐年增长,对全镇上下农创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是渠道优势——“前景广阔”。新河草编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产品,硬是靠农民的闯劲打入国际市场,创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草制工艺品产业成为支撑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镇从事草编工艺品的企业已有9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十几家,103个村庄中有80个村建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加工户6000多户, 从业人员2万余人,在辖区外加工点达500多个,2018年产值达24亿元,产品远销日韩、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草根”产业一头连着国际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产业链风景”。如今的新河镇已成为世界工厂,编织工艺甚至得到了爱马仕、LV等国际大牌的青睐,编包、草帽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而这些都出自普通 农民之手。初夏时节,行走在新河镇的街头,白墙黛瓦间草编的元素无处不在,除了席地而坐编草编的村民,草编广场、草编墙画朴素地述说着新河草编的历史,就连道路两侧的路灯、灯笼、店铺招牌的样式、色彩也体现着草编文化元素。
 

 
  新河镇正在积极争取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草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集群规模大、草编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青岛百年编织小镇”,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让草编产业在传承、创新中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