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哪些新路径

文化产业导刊2025-11-06 10:29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发布,经过两年发展,非遗和旅游融合成果值得期待,城区、县域和景区的创新路径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在河北唐山举行的非遗旅游融合创新交流活动上,中国旅游协会发布了20个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从河北唐山宴、河头老街聚拢“非遗里的烟火气”到安徽黄山鱼灯焕新千年民俗,再到“船妹子”的歌声成为文旅IP,非遗和旅游融合硕果盈枝,非遗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旅游的竞争力,旅游也突破同质化瓶颈,借助在地文化基因构建起差异化体验场景。
 
  深扎传统之根
 
  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朝着深度体验不断探索,真诚地倾听历史的声音,尊重每一方水土的独特律动,让沉淀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光彩。
 
  进入唐山宴的非遗美食街区,一句亲切的“稀罕您来”瞬间将游客拉入热闹氛围。街区的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位笑意盈盈的“主理人”,在中心区域,每天晚上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人现场表演。置身其中,让人感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多姿多彩的烟火气。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挖掘当地文化,在非遗里寻根,这就是我们的融合根基。”凯歌儿集团董事长,唐山宴、河头老街创始人邱凯说。
 
  “点菜要像逛庙会,每走一步都能见到当地非遗,一道小吃品出了唐山人的大情怀。”在裕盛轩摊位前购买了10份棋子烧饼的山西游客林水依觉得,唐山宴将非遗美食的底蕴呈现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既贴切又动人。
 
  作为由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文旅综合体,唐山宴将美食体验与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冀东非遗深度融合。“我们印象中的唐山总有一种工业城市的刚硬之感,现在,因为非遗的融入,唐山散发出别样温情,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认为。
 
  同样是挖掘本地资源,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则聚焦白族扎染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把扎染的历史、工艺的故事,用动漫形式串联起来、成套出版,被很多学校作为教材使用。“至今,在各级非遗传承人的带领和参与下,我们已收集3000多份图样、5000多份扎染模板,并进行了数字化转化。我们的研学游就从这里起步。”璞真扎染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志瑞告诉记者,十余年的非遗知识和技艺积累是当地尝试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底气。目前,整个村子已有300多家扎染坊可供游客体验。
 
  舒展创新之脉
 
  近年来,科技在非遗和旅游融合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让非遗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热度飙升,也让“非遗+演艺”“非遗+民宿”等多种形态落地。
 
  “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鱼灯在很多地方都有,今年的安徽黄山鱼灯格外“亮”。新媒体传播成为其破圈的关键推手。
 
  “鱼灯不是一项固定的表演,而是村里的自发活动。要激起大家情感共鸣,就得靠最真实的体验。”北京字节跳动企业社会责任部非遗运营负责人曾钰雯告诉记者,关注到鱼灯搜索量上升的趋势,抖音平台并不是简单给予短视频扶持,而是搭建平台,将非遗传承人、有影响力的创作者以及企业撮合到一起并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形成了完整的内容生产链和传播链。
 
  与此同时,黄山迅速上线8条鱼灯主题旅游线路,将线上粉丝较成功地转化为线下客流,在今年春节期间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旅游的竞争力在于独特性,两者互为补益。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观察到,非遗旅游体验正在从单一性向系统性全面升级,非遗旅游的品牌化、品质化更加凸显,非遗旅游与文创、教育、康养等领域跨界共生,形成了多元化业态的新格局,共同驱动非遗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生发融合之枝
 
  将非遗和旅游相融合,归根结底是要造福于民。在这条路上,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传承者、创新者、受益者。
 
  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43名平均年龄28岁的“船妹子”正撑着乌篷船穿梭在水道。她们不仅能演唱柳琴戏选段,还能讲解非遗。摇橹轻歌之间,游客沉浸于一段故事中,通过非遗触摸地域文化的魂。据了解,台儿庄古城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化培训,让质朴真诚、多才多艺的“船妹子”走上台前,让千年运河从单一的游览线路升级为流动的非遗舞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龙舟超级联赛以龙舟、醒狮为核心,孕育了文体旅综合IP,通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常态化运营,形成了叠滘龙船漂移、狮王争霸赛等爆点项目,仅今年端午节期间就带动周边消费3.45亿元。“我们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全民参与的赛事,打破政府包办的传统,从民俗仪式、训练选拔到赛事组织,全程都由村民自发参与,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其中,‘90后’占比高达六成。”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长副局长曾锐说。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认为,非遗和旅游从相遇到相知、相融,带来诸多惊喜,也带来许多感动。从非遗活态特征的被看见到非遗活态价值的再挖掘,以非遗为要素的现象级文旅产品都在诠释非遗之“活”与“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能够提供更多元的价值。(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文/图)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