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上中下游”航线图!青岛发展邮轮经济“时间表”来了

文化产业导刊2025-11-04 08:46

《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围绕“文旅商产”四位一体,明确近期五大重点任务——

青岛邮轮产业:划定“上中下游”航线图

青岛发展邮轮经济“时间表”

到2028年,年接待邮轮突破5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20万人次,培育1至2家本地邮轮运营企业,命名1艘青岛主题元素邮轮,培育引进一批维修、配套、船供、培训、旅行社等邮轮产业链优质企业。

到2035年,年接待邮轮突破20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100万人次,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总部(区域总部)落户,培育本地邮轮公司发展做强,实现全年高品质邮轮常态化运营,吸引全球消费资源汇聚,创建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

从“港口流量”到“城市消费增量”,邮轮经济正在成为枢纽城市争相布局的新增长点。青岛正在加力抢抓这条黄金赛道的发展机遇,打通从船上到岸上的消费链条和产业链条。

锚定建设国际一流邮轮目的地的目标,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提出构建“文旅商产”四位一体的现代化邮轮经济体系,打造引领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邮轮产业发展中心和“一带一路”邮轮合作核心节点。

《规划》立足青岛区位、资源与产业优势,围绕“融合发展、市场主导、绿色低碳、开放协同”四大原则,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28年,年接待邮轮突破5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20万人次,培育1至2家本地邮轮运营企业,命名1艘青岛主题元素邮轮,培育引进一批维修、配套、船供、培训、旅行社等邮轮产业链优质企业;

到2035年,年接待邮轮突破20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100万人次,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总部(区域总部)落户,培育本地邮轮公司发展做强,实现全年高品质邮轮常态化运营,吸引全球消费资源汇聚,创建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

《规划》明确了近期(2025—2028年)五大重点任务,通过实施港口设施与服务提升工程、航线拓展与产品升级工程、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工程、产业链建设与生态培育工程、港产城融合创新工程,构建以邮轮经济为纽带、港航服务为支撑、文旅融合为特色的现代邮轮产业体系。

抢抓邮轮产业风口

发展邮轮经济,青岛具备优越的天然条件。

从地理区位上看,青岛与日本、韩国等国家近海相望,至日韩航程便捷。

作为我国第四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地处胶州湾东岸、青岛市核心位置,拥有1000米岸线、3个邮轮泊位和6万平方米客运中心,具备停靠20万总吨以上超大型邮轮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是理想的邮轮出发港。

3月1日,约500名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游客,乘坐“欧罗巴2”号邮轮经青岛邮轮口岸免签入境,在青岛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王雷 摄

不仅如此,青岛还兼具作为邮轮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座山海之城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美丽的海岸线、迷人的自然风光、中西交融的城市风貌以及“青岛啤酒”等世界知名品牌。仅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约14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内,就包含青岛港老港区、历史城区、台东片区“三大区域”,既坐拥百年港航底蕴,又联动成熟城区消费生态,有助于提升游客岸上游体验,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8月19日,青岛邮轮母港迎来复航后首次“双邮轮同靠”。

自2023年青岛在北方率先实现国际邮轮成功复航以来,2024年引进4艘邮轮来青运营21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7.1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五,恢复速度位居全国第三;2025年邮轮运营全面突破,引进5艘邮轮来青运营近30个航次,截至9月底接待邮轮23个航次,出入境旅客7.8万人次。

在邮轮航次和旅客人次连连攀升的同时,邮轮上下游产业链正在这座活力之城加速生长:落地首个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上海蓝梦国际邮轮青岛公司,控股上市文旅企业凯撒旅业,引进国内邮轮旅游头部旅行社北京恒信国旅,首次承修“梦想”号大型邮轮、实现邮轮维修领域重要突破,获批建成运营国内首个邮轮母港保税库。

6月26日,“梦想”号豪华邮轮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启动维修。张进刚 摄

眼下,全球邮轮市场复苏强劲。2024年全球邮轮游客量达347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6.9%,预计2025年全球邮轮市场规模将达到3720万人次。全球邮轮产业呈现客源结构分化、产业链加速创新的趋势。

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中国邮轮产业在政策推动下,邮轮建造实现突破,港口建设持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加速推进。根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邮轮游客年运输量将达1400万人次。

抓住这一产业风口,对邮轮产业进行系统规划,是青岛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的缩影。通过完善母港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品供给,青岛将打造涵盖邮轮运营、船舶修造、物供服务、文旅消费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提升港口服务

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港口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对邮轮经济发展颇为重要。这是递给游客的第一张城市名片。

《规划》将港口设施与服务提升工程列为“五大工程”之首,力图提供最佳体验。

聚焦游客服务水平提升,青岛将推动邮轮公司与口岸部门深化合作,建设全国领先的邮轮母港智慧通关系统,整合海关、海事、边检“联合查验”功能,通过实行抵离港动线优化、分批上下船、电子船票快速核验、随船查验前置化、海关差异化行李检测等措施,持续提升通关效率。构建全龄友好型服务体系,同步升级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增设支付服务咨询中心、离境退税办理窗口,提升国际游客支付便利性。

聚焦邮轮服务能级提升,青岛将优化邮轮物资供应流程,试点邮轮物供“一单制”通关改革,实现物资供应24小时快速通关。设立山东名优特产邮轮贸易专区,建立常态化供应体系,实现母港物资供应的本地化率稳步提升,同步推动建设邮轮物供保税仓,提升转口物供服务能力。引进国际船级社认证的检修设备和技术,推动设立东北亚邮轮维修保养基地。推进国际邮轮船员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打造集健康服务、技能认证培训、法律咨询、文化交流及免税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成为“船员经济”的重要载体。

聚焦综合交通体系优化。青岛将结合邮轮母港周边道路及场站规划建设情况,合理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建设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实时发布港区及周边交通信息,提升客流集散效率。加强邮轮港口与机场、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的联程衔接,为邮轮游客提供“绿色通道”“便捷接驳”等出行便利。

聚焦港区功能与商业配套优化,青岛将深化邮轮产业与城市经济的融合联动,推动港口文旅商服务中心建设。充分挖掘邮轮港口的历史文化与海洋文旅资源,吸引优质文旅企业及商业品牌进驻,发展主题餐饮、商旅休闲、海洋文化体验等沉浸式业态;建设智慧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一邮轮旅游预约服务平台,整合景点、餐饮、购物、休闲等资源资讯,开展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和场景提升试点。

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让邮轮经济火热起来,不只注重硬件配置,更关键的在于做强产品力,放大品牌效应,提升青岛差异化竞争力。

对此,《规划》提出航线拓展与产品升级工程和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工程。

丰富母港航线。青岛将积极对接东北亚邮轮港口城市,深化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旅游部门及企业的合作,推出文化交流、特色美食等主题邮轮航线产品,大力拓展到访日本、韩国港口范围,探索开通至俄罗斯、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邮轮港口的航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邮轮航线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邮轮产品体系。

开发沿海航线。青岛将整合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港口城市旅游资源,设计推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沿海邮轮旅游产品。实施“仙境海岸”主题航线开发工程,以邮轮串联青岛—烟台—威海黄金海岸线,打造国内首条省级邮轮旅游环线。创新推出“凭身份证邮轮游”产品,试点灵山岛、田横岛等近海巡游航线。

开通海上游航线。青岛将积极争取邮轮无目的地海上游试点政策,推出融合海上观光、甲板娱乐、主题餐饮与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短途特色航线,有效满足年轻客群、家庭群体、本地及周边客群对高品质、短周期海上休闲度假的需求。

拓展国际挂靠航线。青岛将制定国际航线拓展计划,加强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合作,利用国际旅游展会和线上线下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国际邮轮公司布局青岛访问港航线。

构建主题产品矩阵。青岛将联合邮轮公司打造突破传统文旅边界、彰显青岛文化特色的主题文旅产品。探索开发艺术跨界系列(“演出+音乐”)、海洋科技探秘系列(“科考+研学”)、康养疗愈系列(崂山道教“五行调衡”)、文化体验系列(非遗活化、影视联动)、商务会展系列(经贸论坛、赛事峰会)、四季节庆系列(樱花节、啤酒节、海鲜美食节、温泉节)主题产品,每年策划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主题航次,形成多样化的产品体系。

扩大客源辐射范围。青岛将优化客源拓展支持政策,深入挖掘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将齐鲁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邮轮+儒家文化”“邮轮+八仙文化”“邮轮+黄河文化”等特色线路,放大“邮轮+山东”引流效应和差异化竞争力。

创新产品营销体系。青岛将搭建“好客山东·邮轮之家”数字营销平台,实施“百城联动”营销计划,在主要客源地设立邮轮旅游推广中心,布局多元化新媒体矩阵,探索AI技术驱动的创新应用,提升市场推广的智能化水平。

打造城市文旅品牌。以青岛海洋文化为内核,融合啤酒、帆船、电影三大城市基因,联合国际邮轮公司、青岛文旅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邮轮文旅品牌。设计推出“邮轮+城市”系列主题文创,整合滨海一线、青岛啤酒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经典旅游资源,实现船上与岸上文旅资源深度耦合,建设国际邮轮文旅城市品牌。

布局邮轮产业全生态

邮轮经济并非“过路生意”。一艘邮轮牵引着一条链条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超级产业链,覆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休闲观光、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形成“一船带一城”的溢出效应。

《规划》抢抓从“流量热”到“产业兴”的发展机遇,提出推动产业链建设与生态培育工程和港产城融合创新工程。

《规划》勾勒了青岛邮轮产业发展图谱——上游推动邮轮维修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更多企业融入邮轮建造供应链建设,拓展邮轮建造设备配套业务,支持相关企业承接豪华邮轮维修保养,实现小型邮轮的建造突破;中游强化运营能力,完善邮轮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邮轮公司在青岛落户,实现邮轮的常态化始发运营;下游延展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物资供应、人员培训、会议展览、文旅休闲、商务商贸等业态,构建港城文旅商融合的服务体系——围绕这些邮轮产业链的核心节点,青岛将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青岛将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和部门间协同配合,健全完善雾航、应急、行业监管等邮轮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提升邮轮进出港安全及效率;倡导公平有序竞争,积极维护邮轮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相关企业和游客合法权益。

在加强港口合作方面,青岛将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深度合作,促进互为母港和多母港航线开通,拓展邮轮航线网络;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港口的合作,推动国际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和市场推广。

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青岛将推动AI技术在邮轮场景深度应用,建设邮轮母港数字化运营平台,集成船舶调度、能耗监测、游客服务等数据,实现全流程智慧管控;提升邮轮岸电使用率,加强培育、引进在新能源船舶设备制造、智能船舶系统建设等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推动绿色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打造东北亚绿色邮轮旅游标杆。

以邮轮经济为牵引,撬动港产城融合创新发展。青岛将依托RCEP经贸合作先行先试优势,创建东北亚船供物流集散中心,开展日本、韩国等国家跨境特色商品“船侧直提”业务;配套建设邮轮产业创新园,吸引船舶设计、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和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机构集聚,建设“胶州湾航运服务引领区”,形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港区腹地更新改造,打造“海上—岸线—腹地”文旅廊道。提升国际城市综合竞争力,使邮轮成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引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