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10-11 08:49
2025年10月10日,莱西的秋意已浸透街巷,婉转的戏腔伴着桂香飘荡全城。当天,“戏聚齐鲁 艺展风采”——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牵头主办的文化盛会,既是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更以三天的戏曲嘉年华之姿,让群众在家门口便能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润质感。
星光熠熠
名家票友齐聚 共赴戏曲之约
活动现场星光熠熠,戏曲界大咖云集莱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与多位戏曲名家受邀到场,既担任评审把控艺术水准,也登台献艺点燃全场热情。此次展演汇聚吕剧、京剧、豫剧等10多个剧种,近百名票友将同台竞技、各展所长;全省各地市剧协、青岛市各区市剧协及周边区市剧协的负责人、票友代表等400余人莅临现场,共襄盛举。更有无数戏迷通过网络直播“云端”追戏,让戏曲热度冲破地域阻隔,在更广袤的空间里传递经典魅力。
开幕式上,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山东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建杰与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吕淑娥,获评“莱西戏曲形象大使”。这不仅是莱西引进高端戏曲人才的重要举措,更将为当地戏曲文化品牌的打造注入强劲动力,让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开幕式落幕,弦乐骤起、锣鼓铿锵,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正式开锣,一幅灵动鲜活的戏曲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红灯记》的激昂唱腔里藏着家国情怀,《李二嫂改嫁》的亲切演绎中满是生活温度,吕剧、京剧、豫剧等经典剧目接连登场,勾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文化记忆。
台上,票友们身着精致戏服,水袖翻飞间身段翩跹,醇厚唱腔里情感饱满,将角色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屏息凝神追着剧情起伏,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不少人举着手机定格精彩瞬间,台上台下共同沉醉在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形成一片交融共生的文化图景。
送戏基层
让戏曲走进百姓日常
据介绍,本次活动并非单一的展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大核心板块:全省戏曲票友展演、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莱西戏曲月”。三大板块相互联动,汇聚戏曲名家、优秀票友与莱西本土院团,为广大戏迷打造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戏曲盛宴。
莱西市剧协主席、市吕剧团团长王振刚介绍,经前期评审,共有79个节目入围展演,评选将采用“现场打分、当场公布”的方式,公平决出“优秀展演奖”与“展演奖”,以透明机制保障竞技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更暖心的是,本次“戏聚齐鲁 艺展风采”——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活动期间,组委会还组织戏曲名家走进莱西基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专业演出:在莱西市天津路社区,中央电视台戏剧票友大赛金奖获得者贾敏将带来京豫两下锅的《花木兰》选段,演绎别样巾帼风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一级演员杜玉珍将唱响山东梆子《三省庄》选段,重现经典唱腔的厚重韵味;从莱西走出去的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吕淑娥,将为家乡父老演绎吕剧《姊妹易嫁》选段“素梅不该把爹爹怨”,用乡音传递乡情。
与此同时,梨园新秀俱乐部等莱西本土剧团与票友俱乐部将联袂登台,献上京剧、吕剧、豫剧等10余个经典唱段。艺术家与基层票友同台献艺,专业示范与民间热情碰撞交融,不仅让高水平艺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在专业院团与地方戏曲爱好者之间搭建起交流桥梁,生动展现戏曲艺术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机,实现文艺惠民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浸润。
首设“莱西戏曲月”
让戏曲与乡村美景相融
好戏仍在继续!10月12日,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将在秋日盛景中启幕。活动以“戏曲+”为核心创意,组织百余名戏曲名家、票友走进水集街道产芝村、茂芝场村与日庄镇沟东村,打造“戏曲+乡村”的沉浸式体验——票友们身着戏服,在村庄舞台、古巷转角即兴展演,让戏曲成为流动的风景,让村民在行走间邂逅经典。在沟东村,游客还能近距离感受设施农业的现代活力、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的历史厚度,以及道德积分制带来的乡村新风尚,让文化体验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展现文旅融合的新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惠及更多群众,莱西市创新性地将2025年10月设立为首届“莱西戏曲月”。当月,戏曲展演、票友竞赛、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惠民活动将集中开展,通过多层次、多场次的文化供给,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在基层土壤中扎根、发芽、生长。
戏聚齐鲁,相约莱西。从名家坐镇把控艺术高度,到票友竞技激发民间活力;从城市舞台的专业呈现,到乡村街巷的即兴展演,本次系列活动以“戏曲+乡村”“戏曲+游乐”的跨界模式,打造出文旅融合的新标杆。名家评委团的专业指导与基层院团的积极参与,既保证了活动的艺术水准,也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这场盛会不仅为全省票友搭建了高水平的展示平台,更通过一系列接地气、暖民心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艺术回归人民、服务人民,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齐鲁戏曲文化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也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基层力量。
/ 记者观察 /
“文艺赋美乡村”
青岛走在前
曾几何时,“送戏下乡”是乡村文化生活里最鲜活的注脚。锣鼓声刚在村口响起,村民们便拿着蒲扇、搬起小板凳,从巷弄深处、田埂尽头匆匆赶来,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那时,这种“送文化”模式如久旱逢甘霖,虽能解一时之渴,却难让文艺之花在乡土间长久绽放。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这一传统模式正在青岛悄然蝶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跨越,正让乡村迎来文艺内生发展的蓬勃春天。
今年9月,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勾勒出清晰蓝图。《方案》明确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不再止步于将文艺节目简单“输送”到农村,更要着力在乡土大地“播种”文艺种子,让文化根系深扎于乡村土壤,在村民的参与和滋养中发芽、抽枝、茁壮成长。这一导向,与青岛早已铺开的乡村文艺实践不谋而合。
记者深入青岛各区市调查发现,当地的“种文化”创新实践处处透着巧思与温度,让人眼前一亮。莱西市建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让专业演员驻村指导;西海岸新区开展“乡村戏曲传承计划”,培育了30余支本土戏曲队伍;即墨区打造“戏曲特色村”,将柳腔、茂腔融入乡村旅游。这些举措让农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创造者。
尤其是在莱西、即墨等地,文旅部门提出的培育本土文艺人才、建设乡村文艺空间、打造特色文艺品牌等举措,正是“种文化”理念的具体化。它预示着乡村文艺发展将从“输血”转向“造血”,从“观赏性”转向“参与性”,从“一次性”活动转向“可持续”生态。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当地方戏曲的传承不再依赖外来院团,而是由本土队伍常态化开展;当文艺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乡村文化便获得了持久生命力。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青岛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文艺的生命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当地方戏曲的传承不再依赖外来院团,而是由本土队伍常态化开展;当文艺活动不再是“一次性表演”,而是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当农民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主动的“创作者”,乡村文化便有了持久生长的土壤。如今在青岛的乡村,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即兴演唱,还是戏台之上的专业表演,都在诉说着“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故事——这里不仅有丰收的田野,更有绽放的文化之花。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于言朋 朱华菁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
文化动态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