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9日 第 12 版)
为一场歌会奔赴一座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生活方式和旅游选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打造独具魅力的品牌演艺活动,吸引市场关注。位于长江之滨的重庆市万州区,正依托“世界大河歌会”这一文化IP,打造令人瞩目的文旅目的地。
9月18日,2025世界大河歌会在长江之滨唱响,再次以音乐为媒释放这一文化IP的魅力。
自2018年至今,世界大河歌会已成功举办8届。从长江出发,承载万州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美风景,世界大河歌会从一个区域性文艺活动,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成为这座滨江城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深度融合
世界大河歌会的诞生,源于重庆对打造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深远布局。2018年5月16日,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在渝州宾馆召开,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峡牌”“人文牌”,积极打造渝东北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紧随其后,在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筹备会上,“共商共筹、共办共享”的理念凝聚共识,最终确定以“世界大河歌会”作为旅游节的旗舰活动和“三峡”“人文”两大主题的重要载体,旨在打造一个贯通中西、对话世界的文化平台。
2018年11月8日,首届世界大河歌会启幕。作为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重点子活动,歌会以世界大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为主线,融汇合唱、对唱、独唱、交响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态,并邀请来自俄罗斯、美国、爱尔兰、墨西哥、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与音乐家共同演绎。中外艺术家齐聚万州,以“共舞长江·唱响世界”为主题,将长江的壮美风光与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为歌会注入国际基因与艺术脉络。
此后,历届歌会不断突破创新,以更广阔的文明视野和更精湛的舞台呈现,持续吸引全球艺术家与观众的热情参与。
选择以歌会为形式,是基于万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底蕴。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穿城而过,地理优势突出,凭借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高峡平湖”景观,呈现宽阔平静的湖面。长江不仅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更涵养了城市的文化血脉、滋养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塑造了万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人文气质。
世界大河歌会依托这一背景,聚焦“歌咏大江大河,颂扬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呈现超越空间限制、融合民族文化的音乐盛宴。
过往几届歌会成功举办,已逐渐使其形成“自然加成”的鲜明特色。
金秋时节,江风轻拂,湖光潋滟,舞台旁游轮穿梭,夜空下灯火璀璨。交响乐、合唱、独唱等艺术形式与江涛声交融,观众在音乐旋律与自然韵律的合奏声中,感受音乐艺术与情感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观众体验更为立体的万州风情,万州将位于长江南岸、区内视野最开阔的滨江市民广场改造为露天大舞台,通过巧妙融合自然风光与文化风情,打造出一扇荟萃三峡文化精华、彰显地域特色的窗口,并将其作为世界大河歌会的永久舞台,为这一盛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艺术氛围与城市气质的交响共鸣
世界大河歌会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艺术氛围与城市气质的交响共鸣。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万州城仿佛化成一座没有围墙的音乐厅。
露天大舞台直面长江,平湖环抱,美景尽收眼底。
风起长江,夜色如画。世界大河歌会的每一次呈现,都是一场炫目悦耳的视听盛宴。整个舞台以天为幕、以水为屏、以山为影、以城为廓,美得让人沉醉。
舞台上,灯光与造型设计年年创新,不变的是始终展现平湖万州的底蕴与风华。深情的歌唱、激情的表演与独特的艺术形式,扣人心弦,令人流连忘返。
天幕江景、璀璨华灯、来往游轮、朦胧远山虚实交融,动静相生,这场艺术与城市共同演奏的交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职人员展现艺术与城市交融之美。
歌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万州这座城市的品格与服务水准。万州已连续举办8届世界大河歌会,从交通组织到现场服务,从流程安排到应急保障,用每一处细节彰显城市的用心与温情。
更令观众惊喜的,是那些洋溢地方特色的节目。
万州人文厚重,开放包容的特性铸就了这里“四团同城”的独特文化格局,积淀了丰富的文艺演出资源和人才优势,创作出一大批拿得出手、叫得上座的文艺作品。
在本届世界大河歌会的舞台上,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川剧曲艺联唱《梅花牡丹并蒂开》、民俗舞蹈《三峡绣娘》等节目先后亮相,万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川江号子、四川竹琴、金钱板等艺术表演也登上大舞台,让观众从中读懂“平湖万州”的文化内涵,触摸大江塑造的如画山水,感受这座城市的万千风情。
如今,世界大河歌会不仅是三峡文化的现代传承,更是万州融入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在世界大河歌会的舞台上,长江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等河流形成“对话”,让东方与西方和鸣、艺术与自然共生,展现出促进全球人文交流、推动文化共兴的开放姿态。
搭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
回望历届世界大河歌会,世界文明的美妙合奏犹在耳畔。
歌会既吸纳现代舞台艺术精髓,也融入万州独特人文气质;既有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长江之歌》《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也有《多瑙河之波》《尼罗河畔的歌声》《伏尔加船夫曲》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江河名曲。
同一舞台,共同唱响大河之歌——这是世界大河歌会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在节目内容上,歌会既呈现世界江河名曲,也推出《三峡情》《长江谣》等地方原创作品,实现“世界河流”与“中国旋律”的有机融合。
在同一舞台共唱同一首江河之歌。自世界大河歌会主题曲《大河的声音》发布以来,每年歌会舞台上都会响起这一曲熟悉的旋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艺术家,以不同风格与表演形式演绎,让多元文化通过音乐语言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共生,于长江之畔奏响中国与世界的交响诗篇。
迄今为止,世界大河歌会已邀请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韩国、爱尔兰、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古巴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艺术家齐聚万州,通过对大江大河的咏唱,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文明包容互鉴”的期盼与憧憬,塑造了长江三峡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国际性文化大舞台的地位,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盛会。
历经数载精心打造,世界大河歌会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它成功将万州推向全球文旅市场,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专程到访,有效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成为助推万州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的重要引擎。同时,世界大河歌会更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江河为舞台、艺术为媒介,串联起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成为万州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今天,万州将继续借江河之韵、音乐之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巡演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注入文化动能。
数据来源: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