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小众博物馆 青岛“馆”够

文化产业导刊2025-09-11 09:09

  告别了暑期的炎热和喧嚣,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不少人已开始搜索出游攻略。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青岛小众博物馆的打卡帖热度持续上升,这也反映出城市文旅的新风尚——“小而美”的中小体量博物馆正成为游客的新宠。人们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更倾向于深度、体验式的文化之旅,门类丰富、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小众博物馆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小众博物馆成为文旅新宠

  位于市南区安徽路上的青岛邮电博物馆,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德式老建筑,馆内陈列着各个时期的通信设备和历史资料。在刚刚过去的暑期,该馆日均接待游客超过8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我们专门来找这里的纪念章,盖在明信片上寄给朋友,特别有意义。”从北京来的游客张小姐展示着她刚收集的印章,“这种体验比单纯拍照有意思多了。”像张小姐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在博物馆一楼的盖章区,常常可以看到游客们手持“博物馆护照”排队盖章的场景。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青岛针路航海博物馆。作为青岛首家航海主题博物馆,其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设有海上丝绸之路、船舶通信导航、青岛海岸电台旧址等专题展区,主要收藏和展示古老的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以及沉船瓷器等展品。馆长马桂山介绍,近三个月来,参观人数同比增长50%以上,周末尤其火爆,需提前预约。

  此外,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等小众博物馆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坐落于青岛火车站钟楼原址,是一座展现胶济铁路诞生与发展的专题性展馆,通过历史文物、复原车厢、高铁模拟驾驶和VR影院等陈列形式,让游客沉浸式回顾胶济铁路的百年变迁。青岛纺织博物馆建立于纺织遗址之上,集文创、旅游、科普等功能于一体,游客可在工艺大道上近距离接触充满年代感的纺织机器,感受昔日纺织业的辉煌。

  不仅外地游客青睐这些中小体量的博物馆,许多本地市民也将其视为“遛娃”好去处。小红书用户“小美花belle”发布的《到青岛,一定要去这个涨知识的博物馆》一文,让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广受关注。馆内所有展品均为真实生物标本,如鲨鱼、海龟、近两米长的大鱿鱼等。尤为特别的是,馆内有海洋大学的志愿者定期讲解,科普海洋生物知识。“小美花belle”在帖子中写道:“比如,有一种长相奇特的关公蟹,为了增加摩擦力进化出凹凸不平的贝壳,神似关公;海藻分为绿藻、红藻、褐藻三种;图中大鱿鱼是美国的一个品种,肉质较硬,一般拿来做鱿鱼丝;还有章鱼、鱿鱼和乌贼的区别……”“看完博物馆还可以在校园里逛逛,里面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和众多人文景观。比如一多楼,是闻一多在青岛任教时的故居,可以借机给孩子科普这位爱国主义诗人;校园绿树成荫,随处可见半身雕像,很多都是一个世纪前的著名专家学者,如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这是一次难忘的科学文化休闲之旅。”

  走红背后是文旅需求之变

  广义上讲,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承担着文物保护与研究、文化传承与展示、社会教育推广与普及以及公众服务等重要职能。走进那些知名博物馆,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灿烂悠久的人类文明与不朽传奇,观众仿佛“朝圣者”,深切感受历史的震撼。但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这些大型博物馆内“人山人海”已成常态,即便采取延时开放、夜游等方式延长服务时间,热门博物馆仍一票难求。在这一背景下,主题鲜明的小众博物馆异军突起,以独特的展览、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满足了游客强烈的参观需求,成为年轻人“反向旅游”的热门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他们追求深度体验和文化沉浸,希望透过旅游了解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小众博物馆通常主题鲜明、互动性强,更符合年轻人个性化、体验化的消费趋势。社交平台成为推动这一热潮的重要力量。在小红书上,“青岛小众博物馆”相关笔记已超2万篇;抖音上,#青岛博物馆打卡#话题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携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博物馆类景点预订量同比增长232%,其中小众博物馆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大型博物馆。

  曾于2024年暑期到上海旅游的真真仍津津乐道于打卡浦东美术馆的意外之喜,“当时上海博物馆引进了古埃及文明大展,超级火爆,但炎炎夏日进馆需要排队将近一个小时,很考验体力。馆内藏品前围着好几层观众,环境比较嘈杂。反倒是打卡更为小众的浦东美术馆,体验感特别好,不仅能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盛宴,还有近300种自营文创产品、开在顶楼的绝美餐厅,都让人耳目一新。”真真坦言,之后出游可能不会再去“蹭热点”,相反会更多关注小众宝藏地。

  流量变“留量”面临新挑战

  面对流量带来的文旅新风尚,如何将其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留量”,成为文旅行业的重要课题。青岛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支持为小众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前出台的《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并每年提供运营支持。正在推进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据悉,青岛现有各类博物馆145家(其中国家一级馆6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小众主题博物馆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相关部门还推出了“青岛博物馆地图”小程序,整合全市博物馆资源,提供路线规划、预约参观等服务。

  如今,小众博物馆以独特视角梳理、展示和记录文化,跳出传统展览模式,吸引公众关注,为文化旅游塑造新的流量入口。但也要看到,尽管发展迅速,小众博物馆也面临诸多挑战,同质化现象逐渐显现,多家博物馆纷纷推出盖章打卡、文创雪糕等项目,独特性仍显不足。

  面对挑战,部分博物馆已开始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青岛针路航海博物馆开发了航海主题研学课程,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正从展示空间向教育平台转型;葡萄酒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戏剧体验,观众可边品酒边观看与葡萄酒历史相关的表演,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数字化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如骆驼祥子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拟真重现老舍在黄县路故居的生活与创作场景,观众可“亲历”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环境,配合三维追踪定位设备,仿佛置身北平街头,看见卖力拉车的祥子由远及近奔跑而来……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正逐渐成为青岛旅游的新名片,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它们既满足了游客对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更高追求,也为青岛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本版照片为部分馆藏物品 资料图片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