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9-01 09:19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七十五载梨园梦,京韵流光映岛城。
近日,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各项活动拉开帷幕:8月15日,建院75周年回顾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展,梨园艺术季同期启动;8月31日,“纪念言少朋先生诞辰110周年——经典名段演唱会”在永安大戏院上演。京剧院还推出了戏迷票友专场、大师讲堂工作坊、戏曲进社区等活动,构建了专业致密的演出体系,为戏迷打造沉浸式京剧艺术氛围。
“高台教化,雅俗同欢”。借助75周年院庆的平台,青岛市京剧院在京剧演出之外大胆创新,新创京歌《年华》不胫而走,京剧研学活动异彩纷呈,云肩冰箱贴、京剧人物印章等主题文创产品上线,备受市民和年轻观众认可。
维护戏迷票友团队,开拓年轻粉丝群体,青岛京剧从艺术殿堂直达观众身边,写就了“传统不老、京剧常新”的时代答卷。
回望:75年纵览梨园风云
“我刚才看到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的这个展览,很有感触。特别是在图片资料里看到了好朋友董少伯的父亲董春伯先生,感受到了京剧院历史的厚重感,真的非常有意义。”作为最早一批京剧观众,票友陈先生对“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回顾展”颇有感触。票友刘先生有着同感:“通过展览可以看到,青岛市京剧院为青岛确实赢得了荣誉,在全国京剧界都有地位,出了很多名家、佳作和好演员,非常期待京剧院再上一个新台阶。”
成立于1950年的青岛市京剧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京剧院团之一,此次建院75周年回顾展集中展示了珍贵史料与艺术实物,系统梳理京剧院的发展历程。现场展品包含1950年建院初期的老戏单、创排手稿、剧本,还有历代名家的演出剧照、服饰道具、新编剧目的艺术构思手稿与创新舞台设计模型等实物,全景再现剧院从初创探索到蓬勃发展的艺术足迹。
“我们从今年春节期间着手筹备,披着羽绒服布展到汗流浃背的盛夏开展,用了半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和展品。同事们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多次交流且自豪地说:‘我们青岛京剧院在地方院团当中是佼佼者,是好样的。’展览中,这些老先生和很多好戏都十分珍贵。比如说,《宝莲灯》在1950年代的时候就有了,到现在全国还在唱,李维康老师还在演出《宝莲灯》;再比如,我们8月底推出纪念言少朋的专场演出,言先生既精通马派,又研习言派,对马派的执着和对父亲言派艺术的继承都非常可贵;再比如,张春秋老师的《红嫂》等作品,都是宝贵的财富。”青岛市京剧院副院长赵澜介绍,“青岛市京剧院的75周年可谓‘几多阶段,几多辉煌’。这次展览不是总结,不是一个‘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一届京剧院的领导都非常年轻,又有这么多前辈来支持,我觉得以后青岛市京剧院肯定会更好。”
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认为,这场展览可以看作京剧院75年发展的总览。“作为省级重点剧院,青岛市京剧院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进入了发展鼎盛时期,流派多、名角多,各个流派精彩纷呈,绰号‘小百花剧团’;到了2000年阶段,青岛市京剧院更是推出多部新作品,儿童京剧《北斗星》打开了少儿京剧的创新模式,现代京剧《驼哥与金兰》、原创京剧《清贫之方志敏》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多奖项。”迟涛介绍,“从创作角度讲,京剧院自1950年创立至今一直注重创作,它的原创戏放到全国都很有名、很轰动。京剧院既坚持上演传统优秀剧目,同时也注重对创作剧目下功夫,发展到以年轻演员为主的当下,不断通过‘每月一星’的演出恢复传统剧目、磨炼演员队伍,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新创京剧《弄潮》在业界获得了较高评价,可以说京剧院抓业务、抓创作、抓年轻人才的培养,齐头并进。”
破圈:当京歌遇见冰箱贴
良辰美景谁家院?美术馆的飞檐庭阁与丝竹管弦错落应和,青年演员马凤凤带来京剧《游园》,在实景庭院里续写了新的水墨丹青。
8月15日起,青岛市京剧院的演员们在美术馆庭院间上演了《贵妃醉酒》(王雁)、《碰碑》(包大鹏)、《锁麟囊》(马凤凤)、《铡美案》(于富军)、《对花枪》(毛兰)、《西厢记》(白入夙)等名段,以实景演唱的创新方式全面展现了京剧的魅力。
实景之外,还有“京歌”。梨园艺术季开幕式现场推出了主题曲《年华》,甫一发布就备受赞誉,青岛市京剧院随即发布官方MV。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歌词抒写青岛这座海洋城市与京剧的融合,汇聚了京剧院优秀的演员阵容,生旦净丑联袂登台,以精湛的唱念、华美的服饰妆容、韵味醇厚的声腔阐释京歌的魅力。
“京歌也是我们创排的一个方向。你看这首歌由‘小黑屋’填词,其实,当时创作这首歌时填词要求很高:首先歌词要写京剧的内容,要概括75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既然写的是青岛京剧,要有大海和城市元素,最后还要符合京剧的韵脚。”赵澜介绍,“我们想自己憋出歌词来,就关上会议室的门,在里面一个多小时,你一句我一句完成了填词。我跟张欣院长开玩笑说:‘看把我们给挤兑得,关小黑屋里就把词写出来了。’后来,张院长说:这首歌填词人就叫‘小黑屋’。”
京剧年轻态,如何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青岛市京剧院也在做大胆尝试。回顾展开幕当天,京剧主题冰箱贴、人物印章等文创同时发售,京剧文创手账现场售罄,让剧院方面颇为惊喜。赵澜认为,京剧一直勇于创新,上海京剧院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示范。
“前一段时间,越剧版《新龙门客栈》非常火,茅威涛老师的这个戏一票难求。实际上,上海京剧院也推出了京剧版《新龙门客栈》,史依弘、王玺龙等名家主演。甚至上海京剧院把《巴黎圣母院》也改成了京剧,还是由史依弘主演,剧中敲钟人卡西莫多画了一个京剧的歪脸,又驼背又丑,贴合角色的设定,现场观众看起来毫无违和感。从《图兰朵》到《文成公主》,京剧以创新的手法把其他剧种的各种优秀作品吸进来,也是未来探索的一个方向。”赵澜说。
薪传:京剧新生代“扬帆青岛”
听一出言派的戏多稀缺?8月31日,“纪念言少朋先生诞辰110周年——经典名段演唱会”在永安大戏院上演,演员阵容里汇集了陈圣杰、杨洋、孙卫安、王宁等演员,戏迷奔走相告,争相见证这一梨园盛事。
言派与青岛京剧渊源深厚,言派老生“扮相儒雅、行腔婉转、唱法细腻、声情并茂”。“能在家门口听到《卧龙吊孝》《让徐州》等名段,这对岛城戏迷来说意义非凡。”一位老戏迷颇有些激动。
本场演出嘉宾、言派第四代最年轻的演员王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坦言:“言派的稀缺,在于它的唱法比较难,对嗓音的控制要求比较高,我差点没坚持下来。其实,每个流派唱好了都难,但是门槛不一样,言派门槛太高了,传承自然就少了。由于缺乏老师形成了‘断档’,我的师父任德川跟我相差近50岁,我是第四代,可以想见中间的‘断档’有多长。”
二十世纪50年代末,在青岛市京剧院工作的著名艺术家言少朋、张少楼夫妇恢复了失传已久的言派名剧,由此在京剧界掀起了言派热潮。如今,在言派第四代传人里,多位表演艺术家师承于青岛市京剧院的任德川,其中不乏来自上海、北京的传人。
王宁回忆:“我201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市京剧院,2013年,院领导觉得我的条件适合学习言派,希望为北京培养言派传人。单位推荐我跟着任德川老师学习,我请假来到青岛学戏,2016年正式拜师。任老师考虑到言派比较少传人,尤其在北京缺乏言派传人是很大的遗憾,教我戏的时候就做了很好的规划。”王宁特意感谢了青岛市京剧院的支持,“青岛市京剧院无偿给我提供了宿舍。我当时刚毕业,收入不高,宿舍去老师家比较方便。这次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我作为言派演员能够助阵演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为言派传人,王宁希望更多戏迷接触到言派艺术。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辟了个人频道,三年来以免费演唱会的形式传播京剧,通过与京剧同行的连线展现新时代梨园名家的风采。
“京剧的窗口很小,剧场门票卖得好,不过五六百人;票房不好的时候一百多人,台上的人有时候比台下的观众还多 。很多观众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看京剧,我做线上免费演唱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京剧的传播。普及京剧这件事是我的艺术之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去传播言派、传承言派,这是我们年轻人应有的使命。”王宁说。
而站在青岛京剧的立场,言派艺术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即便青岛市京剧院当下没有言派的老生,还是希望言派与青岛的渊源持续下去。”赵澜说,“言派第四代的起点往往选择‘扬帆青岛’——我觉得,青岛作为‘言派大本营’的位置不能丢。”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
文化动态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