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有了“新玩法”

文化产业导刊2025-08-27 13:05

作者:本报记者 赵斌艺 本报通讯员 薛静迪《光明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07版)

【聊聊咱的城市②·记者观察】 

城市公园,正上演着一场突破自我的“变身”。

走进北京朝阳公园的“智慧步道”,激活AR寻宝的乐趣;步入上海徐汇滨江的“森林剧场”,邂逅莎翁的经典;静坐广东广州二沙岛“星空草坪”,感受露天音乐会的浪漫……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象,悄然重塑着都市人的生活图景。

功能跃迁:从“看风景”到“享生活”

清晨,北京朝阳公园5.2公里环形跑道上人影绰绰。这条因路线独特而被称为“小怪兽”的跑道,穿梭于生态水溪与花溪谷间,串联起北湖大草坪与亮马河风光。跑道旁,“跑步服务站”提供洗浴、存包、体脂测量等一站式服务。“空气好,设施全,太方便了。”家住附近的王先生是这里的常客。

不同于东边的运动区,公园南区更显悠闲,被网友戏称为“北京最松弛之地”:碧水蓝天倒映,湖畔草地“长”满了帐篷和野餐垫;日暮西沉,游乐场的“高空观览车”成为追逐晚霞的热门打卡点,吸引着众多亲子家庭;夜幕降临,方舟湖大草坪化身为露天音乐厅,市民围坐成圈,手机屏幕的微光随歌声闪动,构成独特的都市夜景。

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市公园协会2025年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公园绿地使用情况大数据分析报告》印证了这种吸引力:朝阳公园是北京最受欢迎的综合公园,其魅力核心在于“不只能逛,更能运动、休闲、娱乐、打卡”的多元集成。

朝阳公园的昼夜图景,正是中国城市公园功能深刻跃迁的缩影。单一的绿地游赏已成过去式,“公园+”模式正席卷各地,将运动、文化、消费、教育等丰富场景注入绿意之中,让公园成为能够容纳下市民多样性需求的复合功能体。

在北京海淀公园,历史与科技正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其所在地为清代皇家园林畅春园遗址,如今已挂上“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的新名牌,成为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清晨的湖畔,无人驾驶小巴沿着蜿蜒小路安静滑行,接送晨练老人与背包少年;智能导览屏扮演的“数字园长”随时解答游客疑问;湖面清理机器人自主巡航,精准识别落叶杂物。“未来空间”展馆内,游客戴上VR眼镜,空旷展厅瞬间幻化为飞檐斗拱的畅春园。指尖轻划,虚拟古建的梁柱榫卯悬浮眼前,任人拆解重组。公园还结合海淀特色优势资源,举办科普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习感受科技乐趣。

除了草木清香,公园里还有书香、墨香。重庆鸿恩寺森林公园西北角的江北区图书馆里,读者们低头看书,抬头见绿;浙江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则入驻大运河杭钢公园一号高炉内,为周边居民与游客提供图书借阅、新书购买、非遗技艺体验、展览等多种服务;广东深圳的紫陌书吧坐落在郁郁葱葱的莲花山公园内,古朴的青砖外墙自然融入周边环境。

公园,正从城市的“绿肺”进化为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的活力“会客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赵晶认为,“公园+”模式源于城市发展阶段与居民需求结构的双重变化,强调将公园作为核心公共资源更大程度地开放共享,统筹整合生态、文化、体育、教育等功能,提升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回应了公众对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诉求。

治理升级:多元共治激活公园发展活力

功能的拓展必然呼唤治理的升级。“公园+”的深入,驱动着建设与管理理念从政府“独角戏”向政府、市场、社会“大合唱”的转变——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新范式。市政部门逐步强化对公园运营的统筹规划,管理方式由单一政府主导转向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协同运作,在确保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公园发展新模式。

政策层面积极引领。早在2021年,四川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就签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成都城市公园(绿道)场景营造和业态植入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不同类型城市公园商业用地面积配置范围,鼓励适当利用公园草坪及道路、广场等铺装场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经济、新产业等场景业态。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进一步升级,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公园事业,明确了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有条件的郊野公园应当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基本需求的配套服务,可以由公园管理单位提供或者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游览、游艺、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为公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市场力量有序加持,让公园释放出新活力。在深圳,虹桥公园以非遗推拿、特色市集打造疗愈空间;莲花山、笔架山等公园则凭借“赛博科技”出圈,海绵宝宝主题的无人机外卖空投柜不仅引爆本地客流,更吸引海外游客专程打卡。

市民参与热情高涨。武汉、厦门、福州等多地探索实行“市民园长”制,鼓励市民参与公园管理工作。这些受聘的“市民园长”中,有多年在公园锻炼的附近居民,有园林绿化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也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他们劝导不文明行为,协助维护园容环境和游园秩序,还担当起沟通的桥梁,收集游客们对公园管理的建议。此外,认养、志愿服务等需要市民参与的活动也日益红火。北京地坛公园的树木认养堪称“一树难求”,2025年预约通道一开启即被秒光,甚至因两位署名“余华的朋友铁生”和“铁生的朋友余华”的认养牌登上热搜。认养人高女士道出心声:“高中时我在语文课本上读了《我与地坛》,被史铁生笔下的文字深深击中。在地坛公园认养一棵树,既让我对文学的热爱有了一份具象的寄托,也能为公园维护和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时空破界:公园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传统公园多以围墙或栏杆为界,与城市其他区域分割,而现代公园发展的另一维度是打破有形与无形的藩篱,让自然草木融入钢筋水泥丛林,美景无需隔栏相望。

2023年1月,住建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把原本间隔开的绿地重新编织进城市街区和社区肌理之中,让生态、消费、文化、教育等多类活动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推动从‘点绿’到‘织绿’的系统重构。”赵晶这样解读政策背景。

“拆除围栏后,第一次这么近看到鸟巢和水立方。”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的刘先生感慨。2024年末,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拆除了1万多米的围栏和6个安检口,取消了入园游客安检等。北京是“无界公园”的先行者,至2024年底,全市1100座公园中,三分之二实现无界融通。

成都则将“破壁”升级为“搭桥”,环城生态公园用78座桥梁串联起绕城高速两侧13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21座特色园,形成巨型慢行网络。“环城生态公园横跨成都12个区,深度融入各区发展规划,比如郫都区的‘大学生梦想聚落’就精准服务周边高校群体。”成都环城生态区商业运管部负责人徐辉介绍道。

除了在物理空间上“破墙”,时间维度也在延展。上海大力推进“不打烊”公园,截至2024年底,全市973座公园中,849座实现24小时开放,占比超87%,为夜班医护、外卖骑手等群体提供了随时停泊的港湾。然而,开放也意味着挑战——夜间安全、邻里影响、管理成本激增。上海采取审慎的“一园一策”,如闵行区经过充分论证,实施分区管理、调低夜间照明、加强安保巡逻,长寿公园等则配套提供24小时热水和智慧公厕服务。

公园在拓展新场景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需要警惕和解决的新问题,譬如生态保护与其他新功能之间的矛盾。赵晶认为,如果盲目引入大型建筑或游乐设施,会削弱公园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栖息等生态功能,也会损伤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公平性以及可达性,引发“公园变商圈”的质疑。

如何让公园在功能升级的同时健康发展?赵晶建议,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公益为本,厘清功能边界,避免空间异化;其次,要健全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周期的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系统协调能力;再次,规划建设时就要打好基础,尊重差异,避免“千园一面”的模式化建设;最后,要强化公众参与,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让群众成为公园发展的共建者与受益者。

“理想的城市公园,应该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是城市的边角余地,而是城市的生命节点;不是城市的附属配套,而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主场;不是城市的附属,而是城市生活最有温度、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赵晶说。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