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辽宁葫芦岛九门口长城——打造长城文化新IP

时间:2025-07-14 13:1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刘艳红 辛 阳《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4日 第 12 版)

大雨过后,夏日的九门口水上长城城门傲立,景致动人——河水浩荡,草木蓊郁,花香四溢。九门口长城——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修在水上的长城,全长1980米,是明代蓟镇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号称“京东首关”,也是东北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辽宁省葫芦岛市境内265.2公里的长城文化带上,点缀着321座敌台、151座烽火台、23座城堡。近年来,葫芦岛打造长城文化IP,将600余年长城文化积淀转化为文旅资源,让“长城人家”端起了文旅“金饭碗”。

“城在水上建,水在城中流”

远眺九门口水上长城,百米宽的河道上,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立于城门之上,南望烟波浩渺,北览关山清秀。城桥上部城墙高峻,城桥两端方形围城透着威严。

九门口水上长城南起老牛山北侧山崖,北至20号敌楼,呈南北走向,形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纵深数里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它集城、桥、关于一身,是山海关及京东防御体系的羽翼,是保卫山海关及京师的重要屏障。

九门口长城以其卓越的军事防御体系和独特的水上建筑结构令人惊叹。古人在百余米宽的九江河上,巧妙地运用了1.2万余块巨型条石,铺设出7000平方米的过水条石,通过铁水浇注银锭扣相连,从而造就了声名远扬的“一片石”奇观,其上精心构筑了九座泄水城门,因而得名九门口。

“万里长城大都遇山而建、遇水而断,但九门口长城的建造者却未‘按常理出牌’。”景区讲解员李红霞介绍,负责主修长城的明将徐达和设计师大胆亮奇招,8个梭形桥墩撑起长城横跨九江河。旱季,它是陆上要害,汛期秒变水上堡垒。

“长城文化IP值得被世界点赞”

传奇历史故事叠加当地日益完善的服务设施,被誉为“世界天然长城博物馆”的九门口长城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游客打卡。“九门口长城这一宝藏文旅地标,助推我们旅游业年收入连续实现超过15%的增长。”九门口长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金龙对旅游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讲好长城故事、建设精品景区”被确立为景区的发展目标。目前,九门口长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有珍贵文物,有科技互动,还有考古复原,这里的水上长城文化让人震撼。”在九门口长城博物馆门口,来自广州的退休老人李华兴致勃勃地说着观感。

2024年1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绥中段)建设完成。开放服务一年多来,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九门口长城博物馆已成为八方游客喜爱的打卡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使九门口长城跻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

“水上长城自带‘流量’,这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也需进行多元化文旅开发,打造长城文化IP,如此,才能真正变‘流量’为‘留量’。”徐金龙说。

夜游九门口成了钟情长城文化的旅游达人喜爱的体验项目之一。入夜,在暖黄色灯光的映衬下,蜿蜒起伏的长城宛如金色卧龙,景区氛围梦幻而神秘。水幕电影则为游客提供高科技的视听盛宴。

今年上半年,九门口长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九门口长城博物馆,构建“五维课程矩阵”,将600余年长城历史文化积淀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教育资源。“实景教学+沉浸体验+价值引领”的研学模式,让长城文化从书本走进现实。在军事探索课程中,青少年手持测绘工具实地勘测敌楼间距,领悟明代军事防御智慧;非遗工坊里,太平鼓的节奏应和着制作豆腐时的杵臼声,传统技艺在青少年指尖流转中完成代际传递;生态课堂上,孔雀翎羽的纹路与长城砖石的肌理形成奇妙对话,引导年轻一代思考文明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

非遗展演常态化、推进长城文化数字化、生产文化创意产品……“长城+”模式铺就了九门口文旅焕新之路。“长城文化IP”不仅赢得国内游客盛赞,也令外国游客流连忘返。如今,九门口长城景区每年接待约5万名外国游客。

多哈是一名痴迷中国历史文化的渤海大学留学生,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起,长城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亲眼见到九门口长城的一刻,多哈兴奋不已。回到学校后,多哈将拍摄的素材精心剪辑成纪录片。现在,多哈是九门口水上长城的“忠实粉丝”。每次有朋友来中国旅行,他都会极力推荐去九门口水上长城看一看,还会亲自当导游,带着他们深度游览,“长城文化IP值得被世界点赞”。

“长城人家”端牢文旅“金饭碗”

九江河如碧绿丝带,在长城脚下蜿蜒而过。河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水中穿梭,水草随波轻舞。河岸两侧,青山连绵。

进入九门口长城景区,漫步百米后,路边即可见三五村民兜售树叶帽。翠绿树叶,手编成帽,帽檐以鲜花点缀。3—5元一顶,造型好看,价格不贵,吸引游客购买用于拍照打卡。抬眼远望,不少游客戴着同款树叶帽拾级而上。

当地人称此为“桲椤帽”。九门口景区位于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附近山谷盛产桲椤树。随着来旅游的人日渐增多,一些当地村民在务农之余搞起手工编织。“可别小看这一顶顶‘土老帽’,靠着它们,附近村民年增收超百万元呢。”新堡子村党支部书记娄野说。

长城“财富”遍惠乡村。伴随着文旅业态的不断完善,九门口长城周边的新堡子村、娄家沟村、西沟村等村庄,已成为令人艳羡的活力乡村。截至目前,这些村庄借助长城资源发展农家院近百家,每年销售山野菜20吨左右。桲椤叶饼、绥中水豆腐、粘豆包等美食吸引游客来此大快朵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引来了外来游客,也令许多曾一心出去闯世界的外出务工人员及大学生返乡创业。近十年,800余名在外人员返乡。

娄家沟村的吕楠放弃大都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与丈夫种植果树,10年前成立吕楠家庭农场。近几年,吕楠带动周边百余农户,栽植大樱桃及新品黄油桃。看到电商产业迅猛发展,她又敏锐地捕捉到商机,注册“冰凉沟”水果品牌。如今,全村已有100多人加入电商大军,“冰凉沟”牌水果远销全国20多个省份。娄家沟村仅果业一项收入就达到了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将近3万元。

同村锥子山屯的杜维哲成了村里将农家院升级为民宿的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娄家沟村已发展民宿十多家,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新堡子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我想明年以村为单位成立旅游公司,把村里闲置老房子盘活搞成民宿,争取让全村500多户人家中的一多半能吃上旅游饭。这个绣花功夫可得好好做足喽。”娄野说。

本文图片由绥中县九门口长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

本文标签:

上一篇:从“苏超”热看中国文体消费活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