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文化狂欢?

文化产业导刊2025-09-22 09:22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以老城区为辐射点,青岛沉浸在一场全民文化狂欢中。眼下,第二届里院喜剧节正火热进行,不仅集结了行业喜剧大咖、知名厂牌,更涵盖了国内外全品类喜剧形式。这场以青岛风土人情为底色,以“一街好戏”为核心的全民狂欢,不仅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喜剧体验,还为推动青岛文旅融合、激活老城文化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很多市民游客打心底里渴望来一场狂欢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很多人心中或多或少带有几分焦虑与疲惫,而喜剧作为“温柔的治愈剂”,能以轻松的方式化解情绪阴霾,为生活注入松弛感。里院喜剧节上,黄渤调侃夏雨“一来就下雨”的谐音梗、陈佩斯父子的默契互动、嘉宾们狂飙青岛话的亲切感,都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卸下包袱。街头“喜橘人”巡游的活力、即兴喜剧“盲盒秀”的惊喜,都打破了舞台的界限,让市民游客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欢乐的创造者。这种“人人可参与、时时能开怀”的氛围,让个体从日常的琐碎与压力中抽离,在集体欢笑中获得情感宣泄与心理慰藉,满足了人们对“松弛生活”的殷切期待。

  这场全民狂欢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连接器”。里院是青岛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其“商住两用”的特性更带着浓郁的市井味。青岛有着悠久的喜剧传统。上世纪30年代,相声泰斗马三立就曾来劈柴院“撂地”演出。很多喜剧形式都深受青岛市民喜爱。本届喜剧节充分结合里院的建筑特色,构建起“街区+剧场+沿海”的立体观演布局,通过特色艺术装置与场景营造,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这种将建筑符号与艺术形式紧密结合的活动,可以唤起市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能让外地游客在欢笑中触摸青岛的历史文脉,从而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全民狂欢也是城市与大众的“共生纽带”。放眼全球,几乎每一场成功的全民狂欢节,都是城市与大众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结果。里院喜剧节也诠释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城市为大众搭建了全民参与的平台;另一方面,大众的热情也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人们愿意“为情绪埋单”,也因喜剧节而纷纷走进老里院,带动了中山路和大鲍岛街区的“逛吃购娱”消费,百年老字号饭店的招牌菜、里院餐馆的海鲜套餐,还有众多非遗手作体验等成为热门,夜经济被进一步激活。

  这个新的“狂欢IP”给城市带来更多可能。热气腾腾的里院喜剧节,让人们看到青岛的9月正在成为“喜剧的季节”。它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只有让城市文化与大众兴趣深度结合,让明星效应与多元内容相互赋能,让艺术活动与文旅商业协同发展,才能将更多年轻人吸引过来,释放出更大活力。

  当人们满怀快乐的心情,踏着马牙石路,穿行于百年里院,感受摇曳多姿的市井风情,相遇也就变得更加美好,城市也更加活色生香。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