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7-29 10:51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实习生 万刘鑫
巨大的恐龙化石骨架前,孩子们仰着小脸,兴奋地指指点点,眼中闪烁着对远古世界的好奇;校史长廊里,外地游客放缓脚步,凝视着泛黄的照片与文献,试图读懂这所百年学府的厚重底蕴;陈列着齐鲁大地珍贵文物的展柜旁,几位本地老人正对着身旁的年轻人,轻声讲述着器物背后的乡土记忆与岁月流转……进入暑期以来,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明显比往常热闹很多,不同人群在此交汇,寻找各自的文化共鸣点。
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的观众接待总量就突破12万人次,这座本应“深居校园”的高校博物馆,正通过持续开放的姿态和丰富的馆藏资源,将自己打造为青岛城市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学术殿堂与市民生活的文化纽带。
连接:城市文化版图的新节点
近年来,博物馆依托青铜、玉石、甲骨、陶瓷、金银、砖瓦、钱币、书画、档案、生命科学与医学标本等珍贵藏品,构建起一条贯通“一亿年生物史、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二十年校史”的时空隧道。
其中,常设展《文韵齐鲁——山东大学考古文物成果展》聚焦山东文化演进历史,展示的文物绝大部分源自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山东地区的自主发掘成果,如邹城邾国故城遗址、泗水尹家城遗址等著名遗址的珍贵出土物,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这种深度连接地域历史与公众的尝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一直很向往山东大学的校园环境和学术氛围,高考结束了特地来感受一下。逛完博物馆,感觉那些冰冷的文物突然有了生命和故事,这让我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名观众这样说。
来自杭州的年轻游客小陈和朋友们在小红书上被网友们“种草”,专程前来打卡,“参观完后,我们深度了解了青岛和山东大学的历史渊源,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一下子立体厚重了起来。”
开放:打破校园围墙的实践
“为了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我们的展陈在考古、文化遗产等内容的基础上,还努力拓展出许多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展览,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跨学科知识融合与普及的纽带。”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宣教部负责人王昭力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到,这种开放理念在展览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在《生存·探索——恐龙与人类》展厅,观众可在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场景中,体验探索生物演化的奇妙旅程,互动装置“恐龙医院”通过对比人类与恐龙器官差异,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虫”逢山海——山东大学昆虫标本展》,则依托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裕文及其科研团队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将两千余件珍奇标本从库房推向展厅,转化为生动的自然科学第二课堂……
“这里环境好,知识性强,老人能了解青岛以及山东大学的历史,孩子特别喜欢恐龙和昆虫展厅,在动手项目中玩得很开心,比单纯逛公园收获大多了。”市民张先生表示。
共享:学术资源的公共转化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的创新突破,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开放,更在于将校内前沿的科研过程与成果,转化为让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产品与体验。
最近,博物馆内的“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倍受关注,该实验室以开放式的设计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整面通透的玻璃墙,使文物修复、标本检测、数据分析等专业工作场景呈现在外界视野中。其设立的室内考古实验室更是技术亮点:两层楼挑高的空间内,借助精密滑轨和吊车系统,可将考古遗址整体切割、套箱保护后运输至此,在恒温恒湿等可控环境下进行精细化发掘。“这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手术室’般的条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文物安全。”王昭力介绍。
同时,博物馆还创新开展了“专家带你看博物馆”活动,由策展人、考古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驻场导览,用生动的语言深度解读展品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内涵,营造无距离的知识对话。“博物大讲堂”则广邀历史、艺术、科技、海洋等领域知名学者举办公益讲座,极大地拓展了公众的知识视野,成为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使知识的传播更具温度与活力。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
文化动态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