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7-21 13:16
本报记者 邹雅婷《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1日 第 07 版)
炎炎夏日,全国各地博物馆人气火热。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课堂”,也是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多家博物馆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和贴心的服务措施,满足广大观众暑期文化休闲需求。
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这么梦幻的海底世界居然免费!”一名网络博主参观国家自然博物馆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赞叹,“水族馆在地下,很凉快,很适合夏天来逛。五彩的鱼群,深邃的拱形隧道,不仅能和鲨鱼近距离接触,还分分钟出片。馆内还有科普活动,现场看到很多家长带小朋友打卡做任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中生宜玫7月来北京旅游,提前在网上预约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北京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种类多样,能让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逛博物馆就像读一部立体生动的百科全书,细细品赏文物历经时光沉淀的韵味。”宜玫说。
北京的刘女士日前带孩子去河南洛阳,专门打卡了洛阳博物馆和洛阳古墓博物馆。“人很多,但参观体验也不错,尤其是古墓博物馆很有特色,非常值得一去。孩子逛博物馆喜欢寻找‘显眼包’文物,将洛阳博物馆古代塑像的照片制作成有趣的壁纸。”刘女士说,外出旅行必去当地的博物馆,既能感受历史文化,又有不少乐趣,今年暑假还打算带孩子参观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等。
“‘文博热’反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也是中国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成果的真实写照。”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洋说,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载体,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能够满足社会教育、文化体验、社交分享等多重需求,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的观众。
中国国家博物馆除了常设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近期推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等特展,为观众奉上暑期文化盛宴。观众在这里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宇宙的浩瀚,又能领略艺术的魅力、文明的多彩。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日前试运行开放,通过十大主题陈列、3000余件(套)展品和VR、AI、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打造“北疆文化会客厅”。开馆当日推出两大特展,“彩练当空”以明清颜色釉瓷器诠释东方美学,AI识瓷、茶道体验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古希腊之美”展出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2件(套)文物精品,架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桥。
夜场活动精彩纷呈
面对暑期观展热潮,全国多地博物馆调整和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夜场活动,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观选择。
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实施错峰开放、延时开放,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将闭馆日由周一调整为周二,并延长开放时间;香山革命纪念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暑期取消闭馆日。
自7月1日至8月31日,江苏苏州博物馆本馆、西馆及苏州民俗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至晚8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周日到周四(除周一闭馆日)开放至晚8时,每周五、周六开放至晚9时。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去年暑期开展以来持续火爆,今年8月将推出延时开放措施。8月1日至10日(除周一闭馆日)将增设夜场,开放至晚9时;11日至17日,将进行24小时连续开放。
除了延长开放时间,各馆还精心策划了夜场活动,为观众带来精彩体验。北京天文馆每周六晚开展“天文馆之夜”专场活动,涵盖专家讲座、影片观赏、实验展示、科普剧表演、望远镜观测等,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国家自然博物馆2025“博物馆之夜”以“光韵”为主题,邀观众体验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光影奇旅。“楼体灯光秀”通过3D投影等技术手段,展现地球46亿年生命演化的壮丽画卷;“遇见生命之光”发光植物微展览及研学课程,带观众探索发光植物的奥秘;“夜宿博物馆”活动包含展厅探索、观看4D电影、手作体验、夜间故事会等,家长和孩子在恐龙骨架模型旁搭建帐篷,度过难忘的一夜。
江苏常州博物馆2025“常博奇妙夜”在延续去年夜赏、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题的基础上提档升级,与地方专业剧团合作打造院线级视听盛宴,同时推出三大原创沉浸式剧游。孩子们还能在博物馆里感受“苏超”激情,跟着课本游江苏;与科普专家面对面,开展主题立体阅读。
多措并举优化体验
暑期博物馆人流量大,少数参观者不遵守秩序,在馆内饮食、嬉闹、对展柜展品“上手”,不仅影响整体参观体验,还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近日,多家博物馆发布短视频,以幽默“玩梗”的方式,提醒观众不要在展厅吃东西、大声喧哗、触摸玻璃,否则会引来蚂蚁、蟑螂甚至“三体人”,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创。这种轻松诙谐的表达获得了网友的关注和积极回应,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黄洋认为,博物馆延时开放为观众带来了便利,也让博物馆一线人员工作量剧增,应当完善综合配套措施,在安保、卫生等方面做好保障。针对“一票难求”的问题,可探索分时段预约、不预约等方式,如上海博物馆东馆无需预约即可入场,运用智慧博物馆系统进行客流分析管理,即时公布各展厅人数,引导观众选择合适的参观路径。
近年来,博物馆研学快速发展,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暑假是研学活动高峰期,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关注。“研学活动同质化较为严重,多采用文物解读加手工制作的模式。课程设计应加大创新力度,丰富参与形式,以‘问题导向’激发孩子兴趣。”黄洋指出,由市场化机构开展的一些研学项目收费较高、质量较低,也会影响博物馆声誉,博物馆应加强对此类活动的审核管理。
在黄洋看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近期推出的“博物馆学校”堪称业界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其课程活动体系分为6个板块:以“吴地文化”与“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核心课程、传习工匠技艺的非遗研学课程、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演绎社活动、充满科技感的实景剧本游、深度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以及与文物面对面的展厅课程,综合运用知识宣讲、手工体验、演绎互动、户外研学等形式,为小学阶段至银发群体提供分众化服务。
“课程活动既要突出本馆特色,又要形成多元体系,满足全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让博物馆从‘短暂参观场所’转变为‘终身学习平台’。”黄洋说。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21
文化动态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