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老建筑里的文学故事新说

时间:2024-03-20 09:43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2023年,骆驼祥子博物馆接待了26万人次的游客。“博物馆开馆第一年,游客不足万人,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王咏馆长说,这座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因为老舍在这里写下《骆驼祥子》成为“老舍故居”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而从“故居”到博物馆,如今的黄县路12号,已经成为在青岛打通时空,走近老舍世界的最佳通道。

  有文学记忆的老建筑,是城市的根脉与传承;有人气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是老城老建筑“活化”的新榜样。

  因为《骆驼祥子》 老建筑成了博物馆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莱芜一路、金口二路短暂居住,自1935年底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他与家人居住于现今的黄县路12号,一座欧式建筑风情的小楼里的一楼。在这里,老舍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以及小说《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等优秀作品。

  “这所房子应该建于1928年左右,老舍先生租住的时候房东为一王姓教育界人士。”王咏介绍,在2008年,青岛市、市南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依托老舍故居建设了骆驼祥子博物馆,“博物馆出入门阶石完全是当年老舍先生居住时的样子,门窗、外墙也尽可能保留着原来的感觉。博物馆还就门厅兵器架,书房做了复原陈列。”

  2010年5月24日,骆驼祥子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开馆仪式上,老舍先生的长女、北京老舍纪念馆名誉馆长舒济代表老舍的子女向博物馆捐赠了物品,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先生被聘为名誉馆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在开馆仪式上说:“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个博物馆开馆,但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属于创举,这不仅是青岛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

  骆驼祥子博物馆以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向海内外游客导览老舍的文学世界,特别展现老舍在青岛生活、创作的情景,橱窗里陈列的《骆驼祥子》有国内外的各种版本,也是博物馆里的一大特色。院子里还另设“祥子书店”,其内陈列收藏了老舍创作生涯中发表的绝大部分作品及其影像制品,为热爱老舍作品的人们开展文学间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如今,骆驼祥子博物馆是国家级AAA旅游景区、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第十批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青岛市未成年人“优秀课堂”优秀场馆、市南区社区教育基地、市南区师德涵养基地。

  不仅陈列往事 还要讲“活”老舍故事

  “利用虚拟与现实技术助力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我们在2022年拟真重塑了老舍先生在黄县路故居生活和创作的场景,在馆内做了沉浸式展示。”王咏说,不断加入鲜活的元素,让老建筑里的博物馆人气不断攀升。2023年国庆假期,青岛首部街区实景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在黄县路12号上演,剧中以山东大学的学生寻找舒庆春(老舍原名)的足迹为引线,将老舍在青岛创作的四部作品《断魂枪》《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的片段串联在一起。“最能代表博物馆特点的文化符号、历史符号、名人符号、建筑符号都融入到这一台‘戏中戏’里了。”王咏总结,这台戏通过骆驼祥子博物馆独有的故事“增值增识增人”。

  近几年,纪念老舍先生诞辰活动广泛开展。骆驼祥子博物馆也组织了系列活动,其中“月阅读”活动中,走进青岛书城、中山公园、海信学校、中山路社区等;在“读经典·品市南”活动中,走进信号山、江苏路;在馆长带您“走近老舍”活动中,走进胶州二中。“以博物馆为圆心,向外延伸老舍文化传播。”王咏说这是近些年来博物馆一直坚持的公益活动。

  喜爱老舍文字的读者,还经常可以在博物馆公众号浏览到关于老舍学术研究的相关原创文章。其实,这座老建筑也是学术交流工作的平台。2014年底,博物馆编纂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作家地域性文集《老舍青岛文集》,全面收录老舍在青岛创作的作品、老舍在青岛时期发表的作品和在异地写作或发表的与青岛直接相关的部分作品。舒乙评价:《老舍青岛文集》打破了名人故居静态化、单一化的保护方式,为探寻名人故居人文意向开创了新式的名人文化体验。“老舍与城市文化学术交流会”“老舍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等活动,这些年来也不断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青岛,在老舍故居探讨交流老舍研究成果,并以此发掘青岛的文化精神内涵。这些“专家学者说”通过博物馆线上线下的推广再传播给游客与读者,让一座故居焕发新活力。

  有文学印记的老建筑,是城市的根脉与记忆。有人气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不断以新的方式讲述文学经典,成了老城老建筑“活化”的新榜样。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